看我倾覆天下(40)

    朝臣早朝在乾明门。

    当主大殿殿门开启,朝臣沿两侧阶梯涌入。

    正三品以上官员进入大殿,其余官员留在殿外,文官站左武官站右,前后顺序由官员等级决定。

    这时候,朝中地位权势分布就很明显了。

    最前面的是丞相,大将军,六部尚书,以及几位入仕多年的正一品朝臣,是权位最高的一批官员。

    东厂都督的心腹李公公站在皇帝后方,而摄政王则立在小皇帝身旁,是真正权倾朝野的两股势力。

    太子太傅实际权利不大,但当初先帝驾崩之时,前朝丞相主动要求要到皇陵守墓,于是将相权交给了晏逢于。

    而那时,晏逢于本身也已经是吏部侍郎兼任太子太傅,身份也不低了。

    晏逢于做官一直都很低调,只有太傅身份给人留下的印象较深,所以大多数人说起他的时候都总还是会以“太子太傅”来称呼。

    接任相权之后,虽然新帝没有正式给予晏逢于官职,但晏逢于负担了大半丞相工作,也算是公认的伪相,甚至有传闻说他在先帝驾崩时得到了皇帝亲赐的皇室影卫和巡探,是属于看似地位不高其实权力挺大的一派老臣,当然也是站在最前面。

    焚香奏乐,朝臣位列完毕,众人行跪拜大礼之后,部分官员启奏了任上工作进程,诸如南川大水饥荒解决,边境小国即将朝贡,全国税收收纳完毕之类。

    小皇帝其实也不算小了,但他对朝政一窍不通,上朝的时候也全程不在状态,于是每当朝臣请奏完毕之后,他都会看向摄政王,问:“舅舅以为如何?"

    小皇帝对摄政王向来是言听计从的。

    陈戚点头应允的事,小皇帝往往二话不说就准奏。

    而如果陈戚摇头或皱眉,那皇帝就会立即有眼色地吩咐: “此事交由摄政王亲办,日后再议。”

    总之,小皇帝基本不管事,政事决策都落在摄政王肩上,小皇帝顶多有个参与权。

    以目前陈戚背景的雄厚程度,要想把他拉下马,那根本就是白日做梦。

    不过风封也不着急,毕竟虽然现在暂时扳不倒陈戚,给他添点读还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于是,等到日常请奏基本结束,群臣都稍稍放松下来的时候,风封开口了。

    "臣有本要奏! "

    很少见晏逢于主动开口,众臣子都是一怔,小皇帝也似乎有些惊讶,他下意识地看了陈戚-眼,却见陈戚面无表情地望着下面的人,喜怒难辨。

    “早朝原是给皇上与诸臣议事的,为何如今成了摄政王的一言堂?这天子究竟是皇上还是摄政王?”

    出乎意料的,男人出声,连发两问,居然忽然向摄政王发出诘难,一词一句尖锐犀利,毫不留情。

    事实上,摄政王干政早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,以前也不是没有人提出来质疑过,但最后几乎都是不了了之。

    摄政王的地位难以撼动,当时质疑的人后期也无一例外被搞到家破人亡生不如死,自那以后,再没有人敢提这个话题。

    大家都已经默认了这种状态。

    于是,没等摄政王回应,同为正一品的朝臣先出言袒护了:“皇上年龄尚小,不懂政事,由老臣辅佐也是很寻常的事情,到了你嘴里怎么就成了一言堂了?”

    风封这话说得危险,再直白一点来讲就是作死。

    有人质疑就代表有机会示好站队,大多数人不会放过这个博取摄政王好感的机会。,

    此话一出,周围臣子纷纷迎合,连连表示摄政王是为了社稷着想,并没有什么,逾矩的做法。

    然而风封并没有就此罢过,冷笑反问: “十七岁还算年龄尚小?孙大人的儿子今年十六就已经博古通今位居翰林学士了,难道皇上还比不过大人的儿子?‘

    这话说得犀利不留情面,那朝官一怔,脸面要时有些挂不住了:“犬子怎么,有资格跟皇上比较?你别曲解本官的意思

    “说是老臣教导,但各位大人心里应该都有数,要真是老臣教导,皇上也不至于到现在还-一问三不知,"没有理会旁边官员的辩驳,风封转眼直视陈戚,没有露出半分怯懦或心虚,语气更加锐利, "朝臣启奏,管事的不是皇上, 皇上还得看臣子的眼色,这算什么皇帝?"

    太子太傅的态度前所未有的强硬,风封也知道自己现在的做法可能有点ooc, 但他也知道,只要稳住不要露怯,基本.上是不会有人看出问题来的。

    “历朝历代外戚专政,霍乱超纲,无不是搅得君臣上下不分,最后大逆不道篡权夺位,我看摄政王如今便有这个打算。”

    直面陈咸深邃锋利的眉眼,风封再开口,却直接给对摄政王提出了这样敏感的质疑。

    此言一出,四座皆惊,满朝文武纷纷瞪大“了眼看向风封。

    --这人疯了。

    谋反,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,轻易不能乱